标题:个案报道:一名儿童患者由于不同药房制剂而导致氟卡尼毒性(Flecainide toxicity in a pediatric patient due to differences in pharmacy compounding)
氟卡尼是一种Vaughn–Williams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。它是一种通常用来治疗治疗心房纤维性颤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(SVT)的口服药物。在儿科使用保守,但可以用于治疗SVT。在这里介绍了一个9个月的男孩因接受不同药房制剂而导致药物意外过量。
当地儿童医院的一个有Wolff–Parkinson White (WPW)和SVT病史的9个月男孩,由于前一天突发SVT而入院。当时,他最初具有腺苷耐药性,使用心得安来治疗其SVT。他的维持用药为氟卡尼 15mg(3ml),每日两次。出院回家时将其剂量增加为氟卡尼口服21mg(4ml),每日两次。那天早晨,母亲注意到孩子面色苍白和烦躁,给予孩子 4ml氟卡尼。 随后呼叫EMS把他带到了当地的急诊部门。途中孩子发生了室性心动过速(VT)
到达急诊科(ED)后,他的生命体征分别为体温37°C,RR24,HR为180。孩子表现为警觉、大哭、烦躁。体格检查表现为心动过速但无心血管杂音、摩擦音和奔马律等表现,无肝脾肿大,心脏灌注正常。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,一个PR间期为160 ms和QRS间期为180ms。在急诊,该患儿表现为间断出现VT,伴脉搏正常,临床状态无改变。最终发现氟卡尼由原先的5mg/ml变为20mg /ml。在当时进行了毒理学和心脏病学分析。在急诊1小时后开放静脉通路,当时,没有发生VT,QRS间期为160ms。电解质包括钠、、碳酸氢盐、镁、磷和钙均在正常范围内。
病人入院后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(ICU)。住院后8小时,QRS间期延长至140ms~160ms,临床状况稳定。毒理学建议,给予NaHCO3 静注2 mEq/kg,QRS间期减少到120ms。ICU时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,没有再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,QRS间期缩短到了基线水平。由于氟卡尼阻断Na +通道的作用机制,其过量可导致发作和心脏毒性,包括PR间期和QRS间期增宽、心动过缓、室性心动过速、心室颤动。氟卡尼毒性的治疗包括 NaHCO3快速推注、高张注射生理盐水以及体外循环支持。
在4倍剂量过量后患儿很快出现复杂性心动过速,这与氟卡尼毒性相一致。而之前心电图则显示正常QRS波群,且患儿从未由于WPW出现过广泛复杂性心动过速。已经有4例儿科患者与氟卡尼毒副作用的报告,包括意外双倍剂量所导致的毒副作用及注射器逆流。对2份单独的电子医疗记录比较后,发现药房制剂的差异。对医院的四名患儿进行了进一步调查,患儿最初的处方是15mg,5mg/ml浓度的氟卡尼。然而,其原处方在另一药房拿到的是20mg/ml的氟卡尼,且无相关交待与沟通。当患儿回到急诊后其剂量增加至21mg,但医院记录显示使用浓度仍为5mg/ml。应用新处方后患儿在家庭中使用新的剂量。因此,虽然患儿服药量正确,但在较高浓度的情况下导致了4倍药物过量。
在这种情况下,当地所有的药店应统一配制药物的浓度为20mg/ml。其他具有多个浓度混悬剂的常见心脏药物包括维拉帕米、阿替洛尔、卡维地洛、拉贝洛尔、普萘洛尔和他克莫司。这些药物中未核实的药物浓度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。
氟卡尼是一种Vaughn–Williams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,在儿科很少使用。适应症包括SVT。其心脏毒性源于Na+通道阻断,包括PR和QRS间期增宽、心动过缓、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。解毒剂包括碳酸氢钠推注、高渗注射生理盐水和体外循环支持。这一案例可作为药物剂量更改的一个提示,特别是液体制剂以及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情况,药物剂量和浓度必须确认,如意外服用过量,可能会导致较差的预后。最后,远程调用电子病历可以帮助快速发现和防止医疗差错。
(选题审校: 闫盈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)
本文由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,环球医学编辑完成。
(专家点评:这篇文章给我们较多启示,就药品供应方面而言,适用于儿童的药品相对较缺乏,国外药房针对儿童用药具有多种规格的药房制剂,如本文提及的多种混悬剂,而国内的医院制剂则相对缺乏;相同名称不同医院的制剂之间规格差别较大,这点在国内也较多见。就患者教育而言,本文充分体现了患者教育很重要,药师可发挥相当的作用,教育患者看懂药品说明书,尤其对于较多的药品,应格外注意其剂量与规格。)